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首度舉辦縱谷學系列講座,第一場講座「與我們的靈性相逢—從癌症晚期患者家庭的靈性需求說起」於9月中在東華大學開講。邀請到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博士候選人—李素慶老師,與同學們分享從靈性的觀點切入,如何了解癌末家庭的需求。
李素慶是心理諮詢師,更是社會工作師,經歷過汶川大地震,她毅然投入於救災,後來更來到臺灣讀博士,這次講座李素慶以她對癌症末期家庭的研究為基底,去談論華人文化下的我們,有什麼「靈性」的需求?縱谷學講座由洄瀾學院院長陳復主持,目的在於讓學生知道如何擬定自己的專題並從事相關研究,從而能展開在地關懷與社會實踐。
陳復指出,「李素慶老師關懷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議題,我們今天特別邀請素慶老師來談這個議題,就是希望能讓大家體會到靈性就在我們的生活中。」「你覺得什麼是靈性?」一開場,李素慶詢問台下的同學們。「我會想到超越物質層面的存在,甚至超越精神上的存在。」一位同學勇敢發聲。
李素慶分享,在學術上對於「靈性」(spirituality)的理解,起初是源自於基督宗教,與以下三方面有關:生命與活著的必要組成(相對大家更有共識的部分);人們追尋信仰、意義、價值與目的等多元面向,在思想上希望不斷超越過去與自我的整全與內在平安和諧的過程;體驗與自我、他人、自然,以及神/至高者共融與連結的方式(像是「瑜珈」)。
在談論「靈性」時,有一個群體對於靈性關懷有強烈需求的特殊群體,那就是癌症晚期患者的家庭。癌末患者需要直面死亡,也因此對靈性關懷有強烈需求和依賴,而這些依賴通常發生在兩個時間點,分別是第一次意識到死亡即將來臨時和臨終時,這時會產生最強烈和次強烈的靈性需求。
李素慶在她的研究中指出,癌症末期患者的家庭很常有的六大靈性需求:對於信仰和生死的平靜面對、生活哲學的自理、在各種關係中(自己、他人、神者)獲得平靜和安寧、讓患者達到更好的狀態(振作、放下與修行)、處理好各種關係(自己、他人、神者)、得到安慰。
而談到華人文化之下對於靈性的需求,李素慶分享她的觀察。在華人文化中,人們非常在乎生與死,就像是「死生之外無大事」這句話,華人追求善生(擁有幸福的家庭)與善終(壽終正寢)。靈性需求的滿足是善終的必要條件,反過來,善終也是對於善生的肯定與佐證。
「每個人可能是透過一些突然的時機而改變的,如果沒有改變之前的缺失和陌生,我們就不需要站在這裡討論靈性的需求了。我今天特別想告訴大家的是,靈性是真實存在的,但卻被我們忽視,我們可以做出改變,不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。」李素慶最後以「透過生命影響生命」這句心理學的概念作結,她用自己的研究,告訴我們:也許每個人都是不同,但是誠意相待就會發生改變。
講座結束後,陳復特別頒發感謝狀與書法給李素慶。縱谷跨域書院招收各種具有特殊專長的同學匯聚於一堂,並邀請各種領域的優異學人來縱谷舉辦講座,希望通過「大手牽小手」,讓東華與縱谷青年學子有效法的生命典範,從中開拓不一樣的藍海人生。
新聞出處:經濟日報》李素慶縱谷跨域書院暢談 癌症患者的靈性需求
網址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723/6635816
日期:2022/09/23